close


北京的最後一天,也是奢華的最後一餐,老實說,人真的貫不得。連著幾天吃下來 ,嘴越來越叼,美味當前卻引不起食慾。只對那些高檔堅果情有獨鐘







早上就得退房,行李打包後放門口,服務生會去收,等行李的時間,飯店最後巡禮,發現服務台旁有兩壺茶,但沒註明是啥作用,服務生也沒介紹或為房客奉茶,所以也沒人去享用它,等於是虛設。




因為在大陸看到太多的塑膠花,所以一直以為它也是假的,不屑去看它。當發現它是有生命的,竟然覺得珍貴,真是物以稀為貴,這在台灣跟本是稀鬆平常的。


今早的第一站,首都博物館,又是太早到了,所以被關在外面排隊等後,進場還是得安檢。這幾天所到之處,只要是入場參觀都得接受安檢。



一樓廣場



直線而上的手扶梯,動線規劃不是很優



參觀那麼多個景點,就屬這裡的設施較人性化,提供冷熱飲,還有紙杯,洗手間也夠水準


每層還有一個供休息的角落


我們從最上面一層開始往下走,可惜一個小時只夠我們參觀完四樓,而且也是走馬看花,無法細看它的詳解。裡面有太多太多值得慢慢欣賞的收藏品,至少得花一整天的時間才能看出一點心得。奇怪了,每個自由參觀時間,我們都覺得時間不夠用,但我跟老爺都一定配合,總是準時到集合地,但每次都是我們最後到。我真懷疑這些團員真的只是千里迢迢來北京吃美食的嗎?好像我們是異類,小石頭還跟我說:你下次可以自由行來北京,這樣才能盡興。老實說,我很認真的在考慮當中,有經驗的網友可以提供一些資料嗎?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天壇是中國明清皇帝祭天、祈谷和祈雨的場所。

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(1420年),最初實行天地合祀,叫做天地壇。嘉靖九年(1530年)實行四郊分祀制度後,在北郊覓地另建地壇,原天地壇則專事祭天、祈穀和祈雨,並改名為天壇。天壇先後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佔據,他們幾乎將所有的陳設和祭器都席捲而去。八國聯軍甚至還把司令部設在這裡,並在圜丘壇上架設大炮,攻擊正陽門和紫禁城。中華民國成立後,除袁世凱登基外,天壇不再進行任何祭祀活動。1918年起闢為公園,正式對民眾開放。



即將告別北京了,也該讓小石頭露露臉,是個蠻不錯的帥哥,人很客氣也不勢利,態度不卑不亢。感恩他這幾天的照顧,也因他的服務不錯,所以他昨天在車上賣的小零食,大家都很捧場。我家老爺也龍心大悅訂了一整箱(因為他說要整箱買),哈…別誤會一箱才人民幣240元。









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,形似「回」字。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,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,象徵著「天圓地方」,俗稱「天地牆」。




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,始建於嘉靖九年(1530年)。壇平面呈圓形,共分三層,皆設漢白玉欄板。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,乾隆十四年(1749年)重建後,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。每層的欄杆頭上都刻有雲龍紋,在每一欄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,用於壇面排水。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,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,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,形成顯著的回音。


小石頭說那圓形石板又被稱為通天石,站在上面祈願,會收到很好的效果。因此,一堆遊客等著站上去,所以想不拍到人是不可能的。




圜丘壇以北是皇穹宇,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裡。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,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。在皇穹宇門窗關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,站立於第一塊石板上擊掌,可聽到回音一聲;於第二塊石板上擊掌,可聽到回音兩聲;於第三塊石板上擊掌,可聽到回音三聲。




 

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,位於祈谷壇中央,原名大祈殿、大享殿,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(1420年),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。乾隆十六年(1751年)修繕後,改名為祈年殿。光緒十五年(1889年)毀於雷火,數年後按原樣重建。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.72米的圓形建築,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,層層收進,總高38米。








天壇佔地約273萬平方米,是故宮面積的四倍。目前園內古柏蔥鬱,是北京城南的一座大型園林。





連地面的排水孔都可以這麼的講究


吃飯了,真的是北京的最後一餐,北平樓品嚐老北京的美食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卿嫂的帥哥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